冬至後,隨之而來的小寒大寒,即將拉開臘月的序幕,在中國傳統節慶意義重大的一段時間再次到來,而對儀式感濃厚的中國人來說,這也意味着又到了吃饺子的旺季。對于中國家庭來說,現包饺子非常搶手,如果能吃到媽媽包的饺子,那一定是最美味的食品。雖然北方與南方對饺子的認知曾經存在着較大的差異。曾經在北方人眼裏,饺子可以是主食;而在南方人看來,饺子更類似于一種點心。但無論是主食還是點心,饺子這一食物在中國家庭的餐桌上的地位一直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手工水饺還是媽媽的味道,無一不是一種情緒價值的釋放,而對于漂泊在外的大部分人來說,一份熱氣騰騰的現包水饺,就是一盤值得咀嚼的思鄉時光。成立二十多年的東北老牌水饺喜家德,從開第一家店起,就堅持做健康美味的現包水饺,希望通過饺子的溫度,傳遞給遍布各地的中國胃一份來自舌尖的溫暖。

饺子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有深厚的曆史渊源,也有廣大消費基礎,在中國已經有1800多年的曆史。史料中,秦漢時期已經有關于馄饨的記載,大約東漢時有了“月牙馄饨”,也就是最早的饺子雛形。直到唐代,饺子和馄饨才正式“分家”,自成一派。吃饺子成爲習俗則是明清時形成的,明代已經有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吃饺子的習俗。
饺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饺”與“交”諧音,是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裏交上好運;另外,因爲饺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饺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不同節氣吃饺子有不同說法,中國人逢年過節愛吃饺子是習俗,更是一種情結,也是人們對生活美好期盼的一種寄托。民間有俗語,“好吃不過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足以看出百姓對饺子的鍾愛。饺子不僅美味,而且制作簡單,有馅有皮就行了。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饺子越來越有“個性”,演變出各種地方類型,並在馅料、制作方法、吃法上,都有豐富的變化。從馅料和吃法上來說,饺子分素馅、肉馅、肉菜混合馅等。不同地區有各自的口味喜好,因而衍生出不同的吃法。

但隨着餐飲市場越來越趨向年輕化,90後和00後已經成爲休閑餐飲和特色快餐的主流消費人群。而饺子因爲發展時間久,在普通大衆心目中留下的是傳統、儀式、親情、思念這類比較沉的印象,傳統饺子需要更多年輕化的表達,如何把饺子通過年輕人喜愛、可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以及考驗創新能力的事情。
開店超700家,員工過萬人,來自東北小鎮鹤崗的“饺子大王”喜家德正在逐漸把一個特色主食推向全國市場。喜家德品牌創始人兼董事長高德福說:“每家企業只要找到自己的屬性,然後建立一套自己的遊戲規則和機制,就都有成功的可能。”從東北出來的水饺品牌,爲愛吃饺子的中國人帶來了健康美味的傳統水饺,並在全國的線下門店開設了明档廚房,向顧客保證原料的新鮮、水饺的現做。同時,喜家德品牌在制作馅料時堅持不使用醬油,選擇比普通醬油貴一倍的白醬油對豬肉進行調味,堅持讓顧客看到新鮮的馅料。另外,喜家德將水饺包成了一字型長條狀,以便了顧客在咬一口後能看到馅是否新鮮,放心食用。

作爲具有超高國民認知度和廣闊市場空間的傳統食物,面對主消費群體的更叠、新消費場景的出現和加速變化的市場,饺子類餐飲品牌應該結合現在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結合口味與營銷新方式,在現代餐飲生活中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