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廣 熱搜: 食品  機械  白酒  北京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務時間 9:00-18:00 (工作日)

酒企業糧食戰略新思考 升易降難的“棘輪效應”

   日期:2013-06-13     浏覽:3482    
    國際糧價升易降難的“棘輪效應”
  “糧食安全”這一問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74年11月在羅馬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幾經演變,現在表述爲:“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這其中有三個含義,一是糧食供應量要有保證,二是保證大家要有能力買,三是買的糧食要符合食品衛生的要求。
  2010年全球經濟雖然步入後金融危機時代,但國際糧價仍然維持在近10年來的高位。隨着各國通脹預期的加強,糧價還存在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雖然2008年爆發的全球糧食危機已經在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迅速消退,但能否吃上下頓飯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現實問題。雖然美國和歐洲的通貨膨脹率保持在溫和狀態,但在一些世界最貧窮國家,70%的家庭收入用于吃飯。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正在擠占家庭預算,可能使營養不良情況進一步惡化。由于美國小麥減産和使用農作物生産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等因素影響,全球糧價在2008年達到最高峰。但全球糧食危機減退以後,一些國家的食品價格並沒有隨之下降。
  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言人格雷?巴羅稱,相對比較貧窮的國家出現易漲難跌的“棘輪效應”,是由于高昂的運輸成本和有限的市場競爭導致物價上漲。巴羅說:“國際市場的食品價格在2008年年底大幅度下跌,但我們發現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本土市場價格仍然處于高位。食品價格增長以後,需要很長時間以後才會下跌。”
  世界糧食計劃署指出,全球經濟衰退和高昂的糧價已經導致1億人走向貧窮。一些國家居民稱,他們應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方式不僅僅是減少購買昂貴的商品,而是減少飯量。
  國際糧價能升難降的“棘輪效應”,可以給國內白酒行業長期判斷糧價走勢提供參照系。國內的糧食由于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並沒有發生2008年以來國際市場那樣的劇烈跌宕,但從長期走勢來看,糧食供應與糧食價格是一個向上的趨勢,國內的糧食情況與國際市場也會有一些實質上的類似演變。
  國內主糧價格穩定糧食增長難度大
  在國際糧食市場動蕩的同時,國內的糧食市場與糧食價格尤其是主糧價格基本穩定。這源于我國以自給爲主、注重宏觀價格調控的糧食策略作用。
  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同時也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造成了大量汙染和高額碳排放。未來減少糧食生産能耗與汙染,實現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將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一環。
  在國內這種主食價格管制,副食品價格無法管制而基本放開的情況下,對于國內糧價走勢的基本判斷是:主食價格將保持穩定。
  由于國內的糧食産銷體系較爲封閉,而農業基層生産組織由于較爲松散而缺乏定價權,因此國內能夠自給自足的糧食作物,諸如小麥、大米的價格與國際價格的關聯度不是十分緊密。但是,由于種植成本等因素是一致的,所以從大的價格周期上看,也不可能與國際價格完全脫鈎,只是價格調整手段的非市場化因素更大一些。而對于那些國內無法自行完全滿足需求而較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農产品,其價格就與國際價格走勢的關聯度極大,其國內價格基本等于國際價格與運輸相關費用之和。
  從我國目前糧食生産、銷售、庫存的情況看,近期內糧食供給不會有問題。但從長遠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步伐緩慢,今後糧食繼續增産的難度越來越大,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制約。
  一是人均耕地量不足,總量逐步減少,在空間上嚴重制約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根據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狀況的調查,截止2005年底,我國共有耕地1.22億hm2(18.3億畝),人均耕地1.4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優質耕地只占全部耕地的1/3。耕地後備資源潛力1.333萬公頃(2億畝)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態脆弱地區,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較多。從發展趨勢看,非農産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將繼續對耕地占用形成壓力,糧食繼續增産少了載體。
  二是水資源嚴重匮乏。水是農業的命脈,農業是用水大戶。據統計,全世界嚴重缺水的國家有40多個,我國是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占用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且分布極不平衡。另外,由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淡水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同時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工業排放的廢水和生活汙水造成了嚴重的水汙染,進一步減少了可利用的水資源,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會使我國可用水資源的供給更加匮乏,由此給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帶來嚴重影響。
  三是科技發展滯後使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缺乏技術支撐。目前我國科技對種植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50%,而發達國家科技對種植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8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還相對落後,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科研體制各個環節(研究、教育、開發和推廣)相互割裂。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國食品行業網 版權所有 網站首頁 新手幫助  |  信息發布規則  |  版權隱私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 網站地圖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