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領域:
發展效益型茶園
劉教授指出,未來的茶産業發展趨勢將沿着面積增長型、産量增長型、質量增長型、效益增長型的軌 道前進。
去年,福鼎市全市茶園總面積21萬畝,茶葉年産量1.75萬噸,比增5.4%,其中白茶年産量0.51萬噸,比增13.3%,全年毛茶産值達7億元,山區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1861元,全市涉茶人口達37.6萬,涉茶總産值達20億元,茶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爲加強福鼎白茶産業發展,福鼎市財政從2008年起預算安排100萬元,並按照10%增長幅度逐年增加。重點對低産茶園改造、擴大茶葉基地規模、有機茶生産、綠色食品茶、茶葉質量檢測監督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和獎勵。福鼎白茶産業也是從小規模發展起步,由農戶種植,轉變爲“農戶+基地+公司”的種植模式逐漸在全市推廣,由傳統的種植方式向有機種植方式轉變的一個過程。茶園的管理方式越加規範化、科學化,茶園面積也不斷擴展,但同時也面臨着茶葉作業機械化水平與勞動力匮乏等因素的限制。
如今,福鼎白茶在有機茶産業發展之路走在全國前列,福鼎市成爲我省唯一一個全國種植業产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示範區試點單位,在全國這樣的示範點僅有四個。
加工領域:
傳統與技術創新的融合
目前福鼎市已有代銷茶葉加工企業360家,其中上規模企業4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具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5家,營銷人員近萬人,創辦營銷網點1000多個,“福鼎白茶”品牌價值超過25億元。然而福鼎市茶企業在現代工藝、機械化生産等方面推廣依然相當緩慢,傳統的加工方式和小作坊、小加工廠的生産模式還大量存在。
現代茶葉加工越來越需要在機械設備上的改革創新,以帶動産業質量的提升和产品的創新。“我國的茶葉加工企業要不斷提升機械設備,優化产品結構,拓展精深加工。”劉教授說道。
5年來,福鼎白茶産業一直從傳統的加工方式轉變到現代工藝的融入、從單一产品沿着多樣化生産鏈發展。可喜的是,像福建銀龍茶葉科技有限公司等茶企帶頭領先在加工技術上不斷研發、創新,爲福鼎白茶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清潔化的加工模式。
去年5月初,由裕榮香茶業公司研制的-氨基丁酸白茶膠囊在福州通過專家組審定,目前正報往省衛生廳備案審批。該产品是裕榮香公司從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引進γ—氨基丁酸茶的基礎上嫁接到白茶加工工藝中而産生的白茶新产品。如今,“蟲草白茶”、“清葉白茶”、“白茶木糖醇”、“白茶益齒片”等白茶飲、食品相繼問世,福鼎白茶進入高附加值大産業的時代已可見端倪,产品類型的多樣化爲福鼎白茶開出一條更深遠的路子,而技術創新,讓福鼎白茶産業嘗上了“甜頭”。
此外,“質量和安全”始終貫穿着福鼎白茶生産加工全過程。目前福鼎市已有3家茶葉生産企業獲得世標認證,48家茶葉生産企業獲得QS認證,同時福鼎還是18個“全國種植業产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基地縣”之一,共有4家龍頭企業開展農产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工作,茶葉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設走在全省産茶縣的前列。
市場營銷:
牆內開花到處香
牆內開花牆外香似乎成了福鼎白茶的尴尬寫照。多年來,福鼎白茶在海外享有很大的美誉度,許多歐美國家對白茶的保健功效等研究比國內還深入透徹,對白茶在下遊産業鏈的研發和運用比國內更加成熟。然而在國內許多消費者對福鼎白茶的理解和認識還很膚淺,甚至在有些地區還不認識白茶。
據統計,在茶葉出口方面,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全國茶葉出口受挫的大背景下,福鼎白茶出口卻逆勢上漲,截至今年8月底日,福鼎381家茶企業上半年白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7%,白茶出口量已經達到2600噸,而去年全年的白茶出口量只有3000噸左右。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總是被世界各國的企業所瞩目,占領國內市場,是推動福鼎市白茶産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高舉“健康牌”成爲福鼎白茶市場營銷之路上的一張閃亮的“通行證”。







